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土家人和麦子

谢群山

  在上世纪70年代,山里的土家人很青睐麦子。平时,他们用来招待贵客的吃食往往是一碗放几勺腊猪油的面条。孩子、老人分享到的则是表面飘浮几粒油星的面汤。家庭主妇、“主男”则连面汤也舍不得给自己煮一点。给孩子过生日,也是如此打发。

  那时,土家人来到街上,去国营旅社办的餐馆里买一个售价5分钱的馍馍,有滋有味地吃,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如果能买一个售价一毛钱的肉包子享受享受,则是更体面的事。为何普普通通的麦子如此金贵呢?一是因为面食柔软,容易下喉,吃起来舒服;二是因为那时政治压倒农业(甚至压倒一切),以致收获的粮食太少,作为土家人主粮的苞谷和洋芋都收获不足,麦子就更有限,“物以稀为贵”,麦子一时成为土家人的宝贝。

  自农村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责任制以后,十年有九年粮食丰收,麦子多起来,面食不再是土家人的稀罕之物。他们渐渐嫌弃起街上餐馆里的馍馍、肉包子,说那东西味道太差;偶尔想吃,就自己揉面做;家里来了贵客,或是为孩子过生日,所办“招待”(土家方言,意即款待贵客的吃食)不再是一碗可怜巴巴的面条,而时是一些新花样,如水饺、花卷、包面等,老人、孩子、主妇、“主男”一齐上桌,与客人一起享用,充满乐融融的气氛。这时,麦子一跃成为土家人的第三大主粮,但不再金贵。

  自从开放搞活以来,农村 的猪羊等牲畜也年年高产,土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平时待客或为孩子过生日,所办“招待”又上新台阶——肉洒肉饭。一家人和客人(或小“寿星”)围坐一桌,一边吃肉,一边谈笑;一边喝酒,一边谈笑;一边吃菜,一边谈笑,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分享丰收的喜悦,分享过生日或“有客自远方来”的快乐。这时,麦子昔日那种夺目的光辉完全被土家人生活的多姿多彩所淹没。

  麦子知道:当年,它们显得贵重,是因为土家人的生活太轻贱,那本来是不正常的;而现在,土家人的生活变得贵重,它们回到不贵不贱的地位,这才是正常的。因此,麦子心安理得。自然,土家人也心安理得。


作者单位: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大院内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