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父亲的“粮仓”

马健

  父亲的“粮仓”其实是个农场,在一个叫十里坡的地方,距城里有十多里之遥。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被安排到城郊的农场工作,成为第一代“农场主”。那时候的农场还是国有资产,父亲也只是拿点固定的工资。可他又是个执著的人,干一件事有一种闯劲,默默为农场奋斗了四十多年,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年人。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牛毛毡搭建的窝棚中,为粮食事业奋斗了整整一辈子。

  十里坡的周围村落是个典型的江南乡村,那里景色丽人,民风淳朴。年轻的父亲和村中一位姑娘相爱,后来生下了我。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个很忙碌的人,每天早出晚归不说,经常连过年过节重要的时候,也很难得看到父亲的身影。小时候的我,倒是开始讨厌这片农场,有些埋怨父亲对家庭的“冷漠”。年少轻狂的我,向往的是外面璀璨的霓虹,而不是这满山满坡的寂寞。

  后来,我的祖父被打成“反派”,我们一家人收到株连,父亲从此在他的“粮仓”失业。他陪伴我的日子多了起来,细细地给我讲起了“粮仓”的故事,讲起他种植粮食的故事,讲起他孜孜不倦的农场追求。我也开始慢慢喜欢上这片“粮仓”,因为它的青山绿水,有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麦苗, 有成片的玉米地和高粱地,有挖不完的土豆和番薯,更重要的是有父亲一腔热情的心血。有一次,父亲和说说起在“粮仓”中遇到动物的趣事,乐得我哈哈笑得不停。父亲告诉我,在这里工作,农场中的动物是他的朋友,可他又问我,为什么会成为他的朋友?我似懂非懂地明白。我面对不了枯燥而寂寞的生活,父亲却因为有这些朋友的存在,抵制住了繁华喧嚣的诱惑,在寂寞的“粮仓”之中忙碌不休。

  父亲很快恢复了工作,为“粮仓”更是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每天早晨,父亲和十几个职工一起走进田野和耕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临行前,他都要亲下我的额头,叫我等他回来吃饭。于是,夜幕降临,我在期盼着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看着父亲他们的手上带着一些番薯和土豆,有时候更还会带上一些野味。我就乐滋滋地帮忙拿回家,母亲则开始系上围裙亲自下厨。晚饭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父亲和职工们交流着工作,我隐约听到他们说什么今年的玉米长势怎么样,耕地里的薯苗要不要补种补种等。

  我开始隐约明白父亲在“粮仓”里工作的意义,之所以能吃上美味的番薯和土豆,还能品尝到可口的野菜野味,正是缘于父亲这些农场人的精心培育这片“粮仓”。掩盖在“粮仓”周围的江南乡村才会拥有比城市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迷人的美景,更加值得回味的乡村风情,孕育了美好的食物。然而,每天在清晨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农场里的片片叶声,体会到农场中无法掩埋的荒凉,父亲要倾注多大的心血和精力,我不免为父亲的执著而感到绞痛。

  上中学后,我便便离开了父亲的“粮仓”,离开了以农场为家的父亲。父亲送给我一粒种子,希望我也能象它那样生长发芽。进了大学之后,我已经很少去“粮仓”了,只是有时候在电话中听到父亲和“粮仓”的事,知道农场在父亲的照顾下越发生机,比以前漂亮多了,我欲发信念父亲的“粮仓”了,无奈没有机会一直未能相见。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说父亲病倒了。我连忙返回“粮仓”,这才知道父亲是在一次巡视农场的过程中,因为过度劳累体力不支倒下的。几个职工把父亲送到了医院,幸运地是父亲并没大碍。仅仅过了两天,身体稍微好转的父亲很快又返回了“粮仓”,继续进行巡视。我流着眼泪默送父亲远去的身影,再也忍不住抱着母亲哭了。

  母亲安慰我,拉着我到父亲的“粮仓”里去走一走。我感受到“粮仓”里幽静的惬意,这里寻不到诱人的霓虹灯,也听不到浮躁的喧嚣,更看不到城里人那急匆的行色,月光已把“粮仓”里的各种粮食作物和周围的夜色融成一体了。母亲告诉我,父亲把一生的爱只献给了这里,他当年曾经种下的第一棵麦苗,年复一年到了现在,已经不知道多少棵了,不仅为国家粮食事业做出了恭喜,也带动了周围的乡民一起致富。在十里坡因为有父亲这位爱钻研的农场主,他凭借着自学来的技术,在“粮仓”里培育起高科技的玉米、番薯等种子,并指导大家一起种植。很快,乡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大部分人家购置了彩电、冰箱和全套家具,有的已经购买了小轿车……

  父亲退休了,他的言行带到了乡村又一批农场人,继续做着“粮仓”的维护和乡民发财致富的践行者。我陪父亲再次走进他辛苦劳作一辈子的“粮仓”,喝着乡村人用“粮仓”里高粱酿制的高粱酒,吃着“粮仓”里绿色无公害的美味菜肴,我再一次懂得了父亲的心思,再一次明白了父亲在“粮仓”里默默无闻的真正含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广宁新村6弄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