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质朴的情愫

吴聪先

  提要:粮食蕴含着母性的特质。若每个人都能心存“有娘就有粮,爱粮就是爱娘”这种原生态的人文情怀,对农业、对粮食就会有一个比较淳朴的心境。

  人类从远古走来,每一步都与粮食亲密相搀。“神农氏”因教人种植五谷成为“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战役的成败,“临门一脚”,靠的是粮草。如“官渡之战”,之所以曹操两万人马胜袁绍10万,就在于切断了对方的后勤保障。

  中国发展了,但农业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大。关注“三农”的目的在于反哺农民,稳定粮产,推进发展。为此党和国家始终心系粮食,每年的“1号文件”,讲的就是农业。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伊始,就将“农”摆在重要位置,习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李总理提出“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要求。这为农业和粮食工作再度吹来了春风,粮食人倍感亲切和鼓舞。

  列宁也曾说过:“粮食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可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困顿——粮食充裕了,有些人就忽略了对其应实施合理的调控,确保丰年不滥,灾年不断;有的片面认为市场经济,粮食就可放任“自由”,不明白农业靠天吃饭的份额不小,还需科学地引导;稍有“风吹草动”,一些部门考虑的就是粮食机构有无存在的必要;对粮食缺乏应有的尊重,随意浪费,认为市场繁荣了,可填饱的物品比比皆是。

  导致这些误区的出现,在于对粮食的朴素情感缺位。我以为若每个人都能心存“有娘就有粮,爱粮就是爱娘”这种原生态的人文情怀,对农业、对粮食就会有一个比较淳朴的心境。

  粮食蕴含着母性的特质。它钟情于山野沟壑,披星戴月、沐风栉雨是它的最爱;烈日当空、狂风暴雨是它成熟的标志。它厌烦喧哗,欣喜于晨钟暮鼓的荒芜静寞中,与星辰絮语,同涧溪拥抱,在如此苦行僧的境地,于无声处静静地感怀上苍,悄悄地生长,当颗粒饱盈时,它却垂下头,谦卑致谢人们的采撷。这般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地重复了成千上万年。它的概念中,让人们果腹,就是一生的追求和幸福。这种平实中的崇高不正是母爱的写照吗?

  空气的污浊,水流的变异,导致毒大米、镉稻谷的出现,这不是粮食的错,而是人类的私欲破坏了环境,可它依然忍辱负重顽强地生长。这几年粮食丰产,满足需求,一些人就忘了缺粮的窘状,饥饿的痛楚,狭隘地认为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质量在改善,可摄取的五谷在下降。殊不知一点是肯定的:不论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人们以粮为主食的状况不可能扭转,就是非稻麦类的食品,许多也是以五谷为基础。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过:“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的确,任何时候都不能藐视粮食,这既是对人类自身负责,也是对粮食的敬重。先人为什么设天坛、地坛,时不时拜天祭地,祈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运昌盛。古代普通农民在播种和收割前要焚香跪磕,祀的是禾苗茁壮成长,谢的是丰收的馈赠。现如今虽淡化了这种拜物教的繁文缛节,但对天地的敬畏,对五谷的崇拜,对粮食顶礼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的感恩品格一直延绵。在农村常看到这样的景致:孩童就餐,饭吃的不干净,或散落碗外,老人不吱声地将饭粒逐一入肚,哪怕桌下的也不放过。然后说:农民种粮不容易,每粒都得爱惜,浪费是“作孽”,会遭天打雷劈的。就这么简单,但记住了,又传教于下一代了。

  娘与粮属于同一韵音,只是声母有差异;娘与粮一个是血肉之躯,一个是植物;再从历史跨度看,粟的存在更悠久吧,应该说,两者是相通,且难以割舍的。因有粮食作物,解决了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使人能“悠闲”地舒展智慧,思考问题,创造文明,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在《治国》中说过:“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当然从原野中走进人类视野的粮食,从中也找到了归宿,散发出它不朽的光辉,而且它裹挟着天地日月精气的纯粹品格与母亲的大爱无疆相拥互融,描绘出人间至真至爱的画卷。

  “有娘就有粮,爱粮就是爱娘。”让我们就从这质朴的情愫入手,崇尚五谷,珍惜稻麦,敬重农民。


作者单位:福州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