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难忘粮管所 难忘老所长

张永军

  提要:前段时间,我故地重游,当看到依然伫立在院内的那几栋饱经沧桑、敦实古旧的苏式仓,禁不住又想起爱粮惜粮的老所长……

  1989年麦收前,我从省粮校毕业,分配到河南省安阳县北郭粮管所,成为一名普通的粮管员。

  上班第一天,粮管所所长张好俭就给我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咱所只有18人,每年要收储280万公斤国家定购和议价小麦,秋季还要收购玉米150万公斤。此外还承担着全乡610名非农业人口的商品粮供应。你在这儿工作要有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的思想准备。”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沉甸甸的。穷乡僻壤,天天和老农民打交道,每天看护、倒腾一仓仓小麦玉米,这就是我今后的工作吗?

  安阳县地处豫北平原,是河南省产粮大县。北郭乡位于安阳县东北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较为落后,但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小麦、玉米收成很好。

  北郭粮管所院内正对大门是一座仓容200万公斤的苏式仓,前墙用红漆写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10个楷体大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粮管所储粮条件还很简陋,仓库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苏式仓和砖拱仓。每年夏征入库,农民都是踩着架板用肩膀一袋袋把小麦扛进仓库里,到调拨出库时,再由人工灌包、标包、缝口、装车。从1999年开始,粮管所才购置了输送机、抛粮机、灌包机等粮机设备,开始散装运输,机械化装卸,这样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无论是以前人工搬扛还是后来机械输送,在粮食入库和出库环节,都会有许多粮食抛撒在地上。我们粮食职工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不管下班多晚、工作多累,都必须把散落在地上的粮食清扫干净,做到颗粒归仓。

  记得刚上班不久,每天和大伙收粮收到很晚,累得筋疲力尽,夜里睡得很沉。有一次张所长半夜里喊我,我没听见,早上起床后才知道夜里下雨了,张所长叫醒了全体保管人员逐仓进行检查,看看仓库漏不漏雨,如果漏雨,就用麻袋片垫在粮面上,并在上边放上盆子。事后,张所长在会上严肃地讲:“作为一名粮管员,要养成每天听天气预报的习惯,遇到阴天就不能睡安稳觉。下雨时别人都是从外边向屋里跑,我们是从屋里往外边跑、往仓库里跑。白天下雨是这样,夜里下雨也是这样。”从此以后,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下雨,我都要到自己的责任仓里仔细检查一番。

  每年夏粮征购结束后,张所长都要和我们一起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钻进仓库里平整粮面、熏蒸下药,然后测试粮温,检查粮情。盛夏的仓库里温度高达30多度,我们在仓库里用铁耙子、铁锹把入库后七高八低的粮堆整理得如墙面一样平整。每次入仓作业,从仓库里出来就像洗桑拿浴一样。眉毛上粘的、耳朵里钻的全是尘土,就连隔着口罩的鼻孔里都能抠出泥来。张所长曾幽默地对我们说:“农民是汉子,土地是产妇,粮食是婴儿,我们是保育员。粮食发热就像婴儿发烧一样危险,我们麻痹不得。”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1997年国家出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要求粮食部门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打“白条”。当时北郭乡农民需要卖的小麦有600万公斤,而北郭粮管所全部仓容只有350万公斤,这就意味着将有200多万公斤小麦要露天存放。既要执行国家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又要确保储粮安全,困难可想而知。责任面前,我们集思广益,在县粮食局的指导下,利用粮管所院内空闲地方,用夯土将地基抬高,周边向上倾斜20度,地面上用沙子、油毡、塑料布层层铺垫,然后用装满小麦的麻包规则地在周围摆放成宽宽的墙体,中间散装小麦成锥体状。外边用两层篷布覆盖,篷布上再用重重的沙袋压住,我们称这种储粮方式叫做“土堤仓”。

  1998年6月21日夜,安阳县遭受了30年不遇的特大狂风暴雨。肆虐的狂风把“土堤仓”沙袋下面第一层篷布挑开,眼看第二层篷布就要被风卷起,下面可是200万公斤小麦——国家的保护价粮呀。在这危急关头,张所长大声喊道:“所有人员都站在篷布上,用手死死按住周围篷布,决不能让风把第二层篷布吹跑。”就这样,52岁的张所长和26名职工在篷布上整整站了3个多小时,每个人脚踩着篷布,手按着沙袋像雕塑一样站在篷布周围,任凭风吹雨打。第二天凌晨,风停雨住,篷布下200万公斤小麦安然无恙,我们却个个成了落汤鸡,许多职工还患上了重感冒。

  1999年春,我调离北郭粮管所,安阳县国有粮食企业也从2005年开始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北郭粮管所和全县其他粮管所一样被改制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粮油购销公司推向市场,粮管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前段时间,我故地重游,来到我曾经无悔地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原北郭粮管所,当看到依然伫立在院内的那几栋饱经沧桑、敦实古旧的苏式仓,禁不住又想起爱粮惜粮、为国家粮食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真挚情感的退休老所长张好俭,心头蓦然升起深深的敬意。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