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化建设 促进粮食行业管理升级上水平

山东省粮食局

近年来,国家粮食局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粮食流通管理重点工作,要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稳步推进‘智慧粮食’建设,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我省立足实际,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提高认识,扎实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

山东作为粮食生产和流通大省,认真落实任正晓局长提出的“率先全面实现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抓好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省各级粮食部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一)提高思想认识。我省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够,存有畏难情绪和等靠思想。一是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不知道怎么干,即使干了也担心难以互联互通造成投资浪费;二是资金投入比较大,全部依靠地方自身来解决很困难,畏难发愁;三是粮食行业是传统行业,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知道怎么抓。省局从统一思想入手,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重点部署、反复强调,突破思想难关,推动思想转型。各地、各单位思想认识逐步深化,从知之甚少到了解掌握、变等待观望为主动应用。大家普遍认识到,发展粮食信息化是落实“四化”同步的具体措施,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不会用信息化、不发展信息化,粮食事业就没有出路,全行业重视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的氛围不断浓厚。

(二)坚持统筹规划。在省内外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山东大学及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全面合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确保信息化建设保持行业领先。在此基础上,抓好工作指导,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粮油仓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山东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统一行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要求。强化情况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避免走弯路。争取扶持政策,把信息化列入“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项目,明确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全面抓好实施。2015年争取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信息化建设。积极组织教育培训,增强粮食干部驾驭信息技术能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省局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积极争取省编办支持,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山东省粮油信息中心,具体承担全省粮食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职责职能。在市、县层面,各地普遍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全省“一张图”、“一盘棋”,及时召开各市“一把手”参加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引导各地把信息化列为粮食流通工作的重点内容,建立会商机制、督导机制以及联动机制,避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确保高效有序推进。

二、狠抓落实,努力提高粮食流通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以仓储信息化为着力点来推动和拓展行业信息化,做好顶层设计,上下协同推进,确保工作实效。

(一)推行业务信息化,促进管理规范化。从地方粮食仓储企业入手,利用省级专项资金开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分类指导、梯次管理的思路,基层收纳库主要推广简便易用的购销存管理系统,2.5万吨以上的大中型地方粮库重点推进“数字粮库”建设,5万吨以上的大型粮库探索“智慧粮库”建设。通过努力,由点到面,不断拓展,仓储企业实现了计划、购销、质量、资材等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出入库的智能“一卡通”,仓储管理从人工和机械作业,开始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转变。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打破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管理规范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建设省级网络平台,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上,近年来省局搭建粮油仓储、财务管理、加工统计、企业直报等系列网络平台,加大行业指导力度。改版升级门户网站—“山东粮网”,并注重建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上线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咨询服务等版块,打造信息发布、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的网络平台,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仓储管理系统中粮油仓储单位备案,以及维修改造、设施建设、农户科学储粮等模块用户已达1848家,扩大了行业指导范围,积累了大量流通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粮油企业直报系统中,2263家涉粮企业纳入省粮食局统计体系,率先实现企业“一张表”和网上直报,减轻了基层工作量,提升了行政管理效能。信息共享还推进了工作的协调配合,粮油仓储单位备案与仓储设施统计相互促进,基础设施数据又成为收购资格审核的依据。省级网络平台建设,有力推动了粮食行政管理方式变革。

(三)坚持试点示范带动,推动粮食流通管理方式创新。我省积极承接国家局公益科研项目,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储备粮动态监管技术应用示范,并依托信息化建设成果,结合区域储粮特点,开展多参数粮情测控、库存实时监测、智能通风、内环流控温等多项技术的研究推广,推动仓储管理技术创新。2014年作为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的首批试点,我省在科技应用方面迈出了从学习转化成果到主动创新创造的步伐,试点覆盖全省17市,参试单位200多家,涵盖了购销、储备和加工等各类企业。目前我省已按标准将各类企业应用软件进行嵌入升级,均可自动生成识别代码;同时对接国家局“三硬三软”的工作设想,开发了全省粮食流通管理平台的雏形,实现了地理信息、分解登统和质量追溯等功能,能够基于识别代码进行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准确、直观地获取各类信息,为“智慧粮食”建设做出积极探索。德州益海嘉里、青岛维良面业等外资及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把纳入粮食部门指导范围作为进一步了解政策信息、掌握国家标准、提升企业影响力的机遇。

三、明确目标,努力打造“智慧粮食”山东版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社会涉粮企业“三步走”的思路,突出三项重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打造“智慧粮食”山东版。

(一)编制专项规划。近期,我省正组织力量,深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编制“十三五”粮食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主要思路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粮食流通全过程,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粮食流通深度融合,按照“顶层设计,服务为先,梯次管理,整体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建设全省行政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决策,更好地畅通工作指导路径,更好地履行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职责。

(二)建设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2016 年,我省将用好省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集约化原则,围绕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建成功能齐全的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信息化。云平台将部署在最新建立的全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上,依托其资源和防护,通过分级别、分权限管理,实现省、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协同工作,为各类涉粮企事业单位服务,同时按省标准与各省直部门进行数据资源共享,再配合门户网站及新媒体的信息发布,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粮食部门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启动“十百千”工程。以争取国家智能化升级补助等政策和现有技术利用为动力,在全省推进和提升粮食企业信息化“十百千”工程,即打造10家“智慧粮库”,建成100家“数字粮库”,在1000处基层收纳库升级粮食购销存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再连接广大粮食经纪人和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提供购销信息服务。各类软件系统全面严格执行库存粮食识别代码标准,与云平台互联互通,提供数据支撑,为全面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化打好基础,在“率先全面实现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上迈出新步伐。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