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粮油通辽国家粮食储备库

创业、创新、节俭、奉献是“四无粮仓”精神的内涵。当前,我国粮食流通工作进入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更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四无粮仓”精神。中粮粮油通辽国家粮食储备库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打造“四无粮仓”。

第一篇:创业

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形容中粮通辽库的艰辛创业历程再合适不过了。2000年以前,名称为开鲁东国家粮食储备库,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收储企业,以收购国家政策粮为主,在岗职工423人,人员压力大,组织管理相对涣散的“吃大锅饭”业务模式,没有明显的经营业绩,并且连年亏库。

公元2000年,粮库由地方收储库划转到中谷公司,粮库更名为内蒙古开鲁中谷国家粮食储备库,并且进行了重新选址扩建和人员重组,本着立足于粮库抓粮源为主体业务,放眼于未来的发展思路,实现收、储、销一体化的发展定位,打造成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粮食收储企业。粮库占地500亩,临靠集通铁路、公路303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周边是内蒙古优质玉米主产区,从人员编制上,优中选优,从原有423人的职工队伍,压缩到集文化、业务、管理于一身的40人精编队伍,公元2001年,粮库争取到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批准扩建的第三批国家储备粮库项目,总投资5300万元,仓储量1.55亿斤。扩建后的粮库,有54×24米高大平房仓14栋,同时配有先进的粮情检测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环流熏蒸系统,铁路专用线1068米,烘干塔3座,其它附属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扩建后的内蒙古开鲁中谷国家粮食储备库,综合收储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在通辽地区粮食行业的地位,凸显出了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并于2012年被通辽市粮食协会授予“科学发展优秀企业”。

公元2007年,中谷集团并入中粮集团,同时也是在经营管理理念,文化建设上的一次洗礼,经过不断打拼、反思、提升,“实物承包制度、精细化管理、低成本运营、网络化经营”,形成了系统模式化,走出了一条适合粮库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之路,被原中粮粮油粮贸部评为标杆企业,实物承包制度彻底根治了粮库经营中亏库的顽疾,此办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推行,以及进一步的挖潜升华已经深入到每位职工的心中,真正形成了一种企业核心文化。模式的成功必将带动业绩的增长,经营规模从建库时的8万吨到现在的70万吨,仓储量从8万吨到目前的37万吨,其收购总量占到开鲁地区年玉米产量的30%,收储网络遍布开鲁、左中、奈曼等地,建立了“中心库+卫星库”模式的网络布局,形成了区域粮源的掌控能力。

公元2013年,随着中粮和华粮战略整合的深入,内蒙古公司成立,作为公司旗下8个基层库之一的中粮粮油通辽国家粮食储备库,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落实中粮贸易有关经营管理推进要求,以标杆管理为抓手,积极宣贯并落实《收储业务操作流程》、《烘干操作流程》、《熏蒸操作流程》等流程规范;以粮食企业规范化管理评价标准为日常管理衡量标准;在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同时,不断提高粮库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并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安全标准化三级达标,通过以上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最终在2015年1月中粮贸易标杆粮库评选中顺利入围,并获得“综合管理标杆库”的最高殊荣。

作为标杆库在经营管理中积极发挥带头作用,2014年为满足临储粮收购任务,新建罩棚面积37,800平方米,总仓容量33万吨,实现了内蒙古区域仓容最大优势,2014年完成临储收购指标28万吨,累计仓储量突破37万吨,其中自有库仓储量33万吨,人均仓储量1.08万吨,突破了中粮贸易提出的人均保管量1万吨的目标,同时做到了“精细运营零风险,安全生产两个零”的“三零”指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据,突破着粮库建库以来的历史之最,也鼓舞着全体职工不断超越历史,创造辉煌的决心。

第二篇:创新

粮库建设伊始就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打造现代化新型粮库,新建平房仓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虫、防鼠、防雀功能,同时还配有先进的粮情检测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环流熏蒸系统,为粮库的储粮条件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充分发挥它的价值,粮库上下不断在新配套的各个系统上挖潜增效,同时创新仓储管理的方式方法,总结出了务实高效的管理经验。

建库以来,粮情检测系统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电子检温覆盖率达到了100%,并总结出了根据粮层温度变化及单点粮温变化情况判断粮情的实用经验,大大减轻了保管员的劳动负担。根据内蒙古地区粮食集中上市时间较晚,气温偏低的特点,粮库总结出了自己的通风经验,由于粮食烘干都集中在11月以后,当地日均气温已经降到5℃左右,出塔粮温也只在10℃上下,达到了低温储粮的温度要求,粮库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将入仓后的冬季通风取消,仅进行春季通风,仅此一项可节省新粮入仓通风电费约12万元,减少水分损耗0.2个百分点。

2013年通辽地区放开罩棚仓和简易仓储存临储粮的限制,本库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现有简易仓和罩棚仓等仓储条件,在确保装粮高度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装仓作业流程,并通过创新设计使用上下双长方截椎体的粮堆形态,即在下方包打围截椎体的基础上,用散粮打出一个1米高左右的长方截椎体,不仅解决了外围袋墙过高容易坍塌的不安全因素,同时满足了满负荷装粮设计要求,实现了现有储粮设施的充分利用,同时促进国家临储政策的落地执行,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第三篇:节俭

中粮通辽库的节俭之风不仅体现大项支出的科学研讨、谨慎支出,同时也体现在粮库管理的点滴之间。

发挥粮食人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精神,在我库有很多实例。①自己动手检修粮食生产机械设备。由于我库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所拥有的配套输送机、装仓机、扒谷机等输送设备130台左右,大小烘干塔6座,每年在使用后都必须要检修一次,多年来我们始终传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通过每年组织职工自己动手维修,不但确保了维修质量,节约了可观的维修费,同时对职工优良传统教育和专业维修技能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②利用淡季,每天抽出2个小时,全员参加修补麻袋活动。由于包打围的储粮形式,每年使用后都产生一定数量的破损麻袋,无论数量多少,始终坚持职工自己修补,十几年累计修补麻袋五万条左右,节省人工费2.5万元,虽然节省的费用不算大,重要的是提高了广大职工的勤俭节约精神。

第四篇:奉献

奉献---对于中粮通辽库人来说就是以库为家的敬业精神、不计回报的付出精神、保卫粮食的“四无粮仓”精神。

记得那是2005年的早春,仓储主任像往常一样下班后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当听到“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内蒙古中东部有中到大雪……”,仓储主任的脑子里“嗡……”的一下,“场地上还晾晒着2,000吨玉米,水分已经接近入仓标准”,想到这里赶紧拨通了主任的电话“主任,晚上可能有中到大雪”,主任沉思了片刻,“通知所有职工回单位,苫盖粮食。”

晚上8点整,所有职工已经到了通勤车乘降点,从乘降点到粮库还有20分钟的车程,车上没有抱怨,只有仓储主任紧张的给大家分工,谁开拖拉机推粮、谁拿扫帚扫底子、谁拽苫布盖粮堆。到了场地上,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心情,嗓子好的唱起了歌给大家鼓劲,场面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紧张而愉快的劳动场面出现了。时间到了午夜,而场地玉米才聚起来一半,由于场地大,现场也逐渐静了下来,只能听见拖拉机来回奔跑的机械声,可能是因为职工们疲劳了,也可能大家已经能嗅到空气中开始弥漫着大雪将来的气息,彼此互相鼓劲,都一心想着尽快赶在大雪到来之前,将铺晒的玉米聚堆苫盖好,都默默地加快了手中的工作。

凌晨4点,场地所有的粮食聚拢苫盖完毕,天空也开始飘起了雪花,有的人因为太疲劳了而席地休息,有的人还在收拾着场地的工具,而有的人则看着苫盖好的玉米和疲劳的职工,眼底里已经含着泪花,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掩盖不住像打了一个大胜仗的战士一样激动的心情。

事后大家都在谈论此事,大家不知道当时是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精力,奋战了一夜,而没有人议论干了多少活,该给多少加班费,因为大家已经把粮库当成了家。

中粮通辽库就是这样的一个中粮集团的基层库,从地方收纳库逐步发展为中粮标杆粮库,靠的是诚信经营、不断拼搏的创业精神,从严治企、科学发展的敬业态度。建库15年以来,以坚持打造新时期“四无粮仓”为目标,没有发生过一起粮油储存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总结出并坚持“实物、费用承包”的务实管理经验,彻底解决了粮库亏吨的难题,并为其他企业借鉴学习;成功总结出了“精细化管理、网络化扩张、低成本运营”的经营管理经验,经营利润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企业的区域影响力;出色完成了上级制定的经营目标,同时为地方带来就业和税收,承担起了国家赋予粮库的社会责任。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