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满眼春
——湖北省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见闻
2019年09月18日 【字号:

春日的荆楚大地,油菜花黄,麦苗青青,处处跃动着缤纷的旋律,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3月15日,天气晴好,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在地头查看他的再生稻育秧情况。“这两年,在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的带动下,我们合作社的8.6万亩土地全部种植了优质稻品种,有再生稻、富硒稻等等,我们还开展了虾稻共作、瓜稻共作等多种生态种植模式。”吴华平说,普通稻产量虽高,但效益差,这两年,他们在政府的引导下,围绕消费者不断升级的优质粮食需求,大面积种植优质稻品种,收益显著。

“优质稻效益明显,但以前我们的烘干能力跟不上,日烘干能力只有600吨,导致我们不敢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现在好了,粮食部门帮助我们又新建了日烘干能力600吨的烘干设施,解决了我们的困难,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吴华平说,2018年,他们合作社的收入达到了2.3亿元,“如果不是种植了优质稻,不是有烘干设施,我们恐怕不能获得这样的收入。”

吴华平口中的优质粮食工程,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财政部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工程内容包括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以及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三个子项。吴华平他们的烘干设施建设即包含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中。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旨在通过中央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有效地激活市场,扎实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9年,优质粮食工程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也指出,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2017年被列为优质粮食工程首批16个重点支持省份之一,此后又被省政府列为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点工程。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湖北省制定了具有鲜明湖北特色的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包括全省总体方案、三年实施方案、示范县实施方案。

2017年,湖北省择优确定首批10个示范县先行试点,又于2018年底遴选确定24个重点县加快跟进,目前已累计安排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1.75亿元。

为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湖北省坚持整县推进,不撒“胡椒面”,将资金统一切块给34个县,由县市政府统筹使用。实施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示范引领,以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为核心,以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粮食质检体系为保障,“五优联动”机制初步形成,成效显著。

据湖北省粮食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10个示范县建成优质粮源种植基地177.5万亩,完成三年规划建设任务的88%,年产优质粮食约233万吨,原粮优质品率平均达75%以上;10个示范县2018年优质粮食加工量达192.1万吨,较2017年增长60%,粮油加工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10个示范县已建成16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占计划总数的93.1%;全省粮食行业已获得39个中国驰名商标,432个产品获绿色、有机或无公害等“三品一标”称号,一批产品获中国地理标志,成功创建53个“荆楚好粮油”产品,其中5个被评为“中国好粮油”产品,湖北优质粮油产品正逐渐畅销全国、远销海外。

“在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一工程是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北省粮食局局长张依涛表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就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有饭吃到吃得安全、营养、健康、美味方向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变,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流通端引导生产端 粮食供给更优质

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如何通过流通端引导生产端调结构、优品种,是湖北省粮食局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张依涛说,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产量、库存量增长的同时,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粮食收购政策正在向引导种好粮、收好粮、存好粮转变。同时,市场粮价分化加快,市场对优质粮食的需求快速增加。在收储制度改革和市场快速变化的双重背景下,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就是要通过优质优价,引导种粮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质量和品质,倒逼收储企业收好粮,加工企业加工优质粮油,带动产后服务和质检机构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月13日,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枣阳市太平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内,16万亩集中连片种植的优质小麦长势喜人。

“我们这里的话讲‘好米做好饭,好麦磨好面’,从源头抓起,建立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是重中之重,也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基础。”枣阳市粮食局局长刘全红表示,成为示范市后,枣阳市提出了利用3年时间建设2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农民种植收益提高20%以上,优质种植品率提高30%以上的目标,由政府整合涉农资金,专门用于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建设,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8万亩基地,并实现订单收购2400万斤。

同样是示范市,安陆市的优质粮推广速度也十分迅速。说起优质粮食工程对这个市带来的变化,安陆市粮食局局长秦忠波滔滔不绝:“安陆市在粮食流通领域投入3495万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落实奖补资金823万元,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28亿元,全市优质稻种植11.8万亩,较创建前增加9.3万亩;优质粮产量10.98万吨,较创建前增加9.18万吨;粮食优质品率达到46.16%,较创建前提升38.66%。”秦忠波说,安陆市过去粮食生产基础薄弱,生产的粮食质量良莠不齐,基本靠托市收购。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后,在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的优质粮食被市场主体竞相收购,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采访中,不少基层粮食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都表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莫过于优质品种的推广。面对千千万万个农户,面对过去长期形成的种植习惯,怎样才能更快地实现品种调优?湖北省粮食局认为,关键还在于“市场导向”四个字。

张依涛表示,坚持市场导向,就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围绕优质绿色粮油产品的供给,在粮源基地建设、品种推广、订单履约、“优粮优购”等方面,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种粮农户”等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简而言之,就是采用市场化的办法让龙头企业组织和引导农民调优结构,政府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成为示范企业后,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调优品种。”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公司董事长周明照说。该公司是安陆市一家集粮食种植、研发、深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企业,2017年被确定为湖北省“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此后,公司在棠棣镇的13个村建成了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牵头组建了香稻产业化联合体,与其共建10万亩优质稻基地,并实施优质水稻专收、专存,对基地生产的优质稻,每斤按高于当年常规稻收购价5分钱的价格收购,做到了优质优价,促进了农民增收。

枣阳市的龙头企业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孙云杰说:“我们发挥‘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优势,通过领办农业种植合作社和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扩大优质品种,2017年发展优质小麦种植面积2万亩,2018年又推广到了6万亩,小麦优质率由60%提高到了90%以上。”

枣阳市清润虾稻合作社在“中国好粮油”行动带动下种植了1万亩优质稻谷,“收入增加了,获得感增强了!”理事长李德福高兴地说。

在京山市,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释放。京山市粮食局局长张永宏表示,京山市两家“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国宝桥米、京和米业共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21万亩,2018年优质稻产量达到11.55万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7.2亿元,带动8.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

潜江的虾稻、石首的鸭蛙稻、天门的鱼鰍稻……在优质粮食工程引导下,一批特色种植模式在湖北各地涌现。优质生态稻谷的种植不仅使农民从稻谷的优质优价中获益,更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效益十分显著,如虾稻种植就带动约70万农户平均增收2000元/亩以上。

除了扩大优质稻、生态稻种植面积,在优质粮食工程资金的撬动下,粮食加工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升级。2018年10个示范县优质粮食加工量达到192.1万吨,较2017年全年增长约60%;粮食优质品率(原粮)平均达到75%,较上年提升约23%。全省18家“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中,天星粮油、国宝桥米、禾丰粮油等装备了8条大米加工智能化生产线。国宝桥米的品牌发展模式、中兴绿色和三杰集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龙云科技和洪森集团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洪森集团和袁夫稻田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荆楚大地绽放异彩。

唱响“荆楚大地”公共品牌 做强“好粮油”营销体系

“优质粮食工程政策春风吹来以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如虎添翼,掀起了一场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以工艺改造和技术革新为主题的转型升级,推动了粮食加工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刘全红说。

3月14日上午,京山市的好粮油一条街上,国宝桥米、京和米业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旗舰店正在忙着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的销售。“荆楚大地”这一共同的名字让他们抱团出海,扩张市场。

“吃湖北粮油、品荆楚味道。”如今,“荆楚大地”品牌正随着这一广告语的播出而渐被全国人民熟知。“荆楚大地”,正是湖北省粮食局全力打造的粮油公共品牌。

为快速提升湖北粮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湖北省粮食局制定了湖北粮油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将“荆楚大地”作为湖北粮油公共品牌打造。为丰富“荆楚大地”系列产品,湖北省粮食局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推进“荆楚大地”品牌与优秀企业产品共建共享机制,打造荆楚大地系列产品,实现共赢。2018年,以“荆楚大地”为统一品牌,重点选择省内优质、具有代表性的粮油加工企业开展联合宣传,拉动米、面、油三个品类的优势企业,推出“荆楚大地-潜江虾稻”“荆楚大地-国宝桥米”“荆楚大地-双低菜籽油”等系列产品,打造湖北精品特色粮油产品。截至目前,已确定参加联合品牌宣传的企业及区域公共品牌6家,撬动社会资金900万元。近3年来,湖北省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多渠道开展“荆楚大地”品牌宣传。同时,制作了《荆楚味道》系列电视记录片,塑造“荆楚大地”品牌形象,“荆楚大地”公共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安陆市的禾丰粮油集团公司是“荆楚大地”公共品牌的共建共享者。周明照说,“荆楚大地-德安府”双品牌的推出,实现了“德安府”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粮油加工业是低利润行业,对我们企业来讲很难进行大规模宣传投入。”天门市庄品健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天顺说,他们也计划加入“荆楚大地”公共品牌共建共享计划,参与品牌联合推广,扩大知名度。

为加强产销合作,扩大“荆楚大地”品牌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近年来,湖北省持续在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重庆等销区开展粮食产销合作,推介展销湖北粮油精品,提升了“荆楚大地”粮油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2018年,首次组织16家企业、50个湖北粮油精品赴南非、莫桑比克,进行产品推介和合作洽谈,搭乘“一带一路”快车,促进企业抱团创市场、走出去,达成意向交易12亿元。初步统计,近3年全省销往主销区粮油产品接近400亿斤,签约产销协议60.8亿斤,金额达246亿元。

“互联网+”也是塑造“荆楚大地”公共品牌的一个重要渠道。湖北省粮食局与京东商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推动“荆楚好粮油”电商产业的发展。现如今,“荆楚大地”产品已覆盖京东自营、天猫超市、淘宝旗舰店、盒马鲜生、拼多多、苏宁易购等众多平台,形成立体的市场体系,年销售额正在全力向5000万元进军。

位于京山市的金瑞物流产业园配送中心,工人们正忙着包裹装车,每天15000单的荆楚好粮油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产业园副总经理廖启彪介绍说,2018年,为了配合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和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承担了优质粮油营销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好粮油”营销服务专区、粮油产品交易撮合平台、粮油电商孵化器及京山粮油配送服务中心四个功能板块。目前,20多个电商团队在这里创业,将荆楚粮油推向全国,去年还取得了拼多多南方大米销量第一、天猫销量第四的好成绩。

作为“荆楚大地”公共品牌的主要运营公司,湖北荆楚粮油公司积极整合发展战略,专门组建了湖北荆楚粮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场景化、用户数字化、营销智能化的新零售模式。“荆楚大地”电商产品于2017年正式入驻京东自营,在“6·18”大促期间,实现“荆楚大地”产品单日销售150余万元、全国五大仓产品抢购一空的佳绩,随后用5个月时间突破千万元,当年销售达到1300万元,成为全国电商粮油行业的一匹“黑马”。

产后服务能力提升 企业农户受益多

走进湖北庄品健实业有限公司,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天门市规模最大的产后服务中心,‘五代’功能齐全,日处理粮食达到2000吨。”天门市粮食局副局长周江兵说。

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湖北省以提升“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盘活现有仓储设施等资源为重点,在示范县整体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粮食干燥、整理设施设备建设,着力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清理干燥、储粮、卖粮等诸多难题,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2018年,我们公司按照优质粮食工程的建设要求,大力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庄品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顺安介绍说,“我们与合作社建立了紧密联系,为他们优先提供烘干服务,这样粮食质量有保障了,订单多了,价格也上去了,既促进了种粮大户增收,也有利于品牌建设。”尝到甜头的庄品健公司决定追加投资,继续扩大产后服务中心规模。目前,又一日处理能力达2000吨的新的烘干中心正在建设中。

自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天门市作为示范市之一,积极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天门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晓敏介绍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保障粮食收获质量的基础,为了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多次邀请有影响力的粮食新型主体、重点企业等召开座谈会,结合全市粮食生产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建设方案,目前全市已完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8个。”

在安陆市的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功能齐全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同样让企业和农户受益。公司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在“禾丰食品工业园”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按国家“五代”服务标准建设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种粮农民提供“五代”专业化产后服务。周明照表示,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粮食种植区域,有效应对了连续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导致的粮食产后损失,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和企业增效。秦忠波介绍说,自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安陆市共投资9511万元,遴选出2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体实施建设,2018年底全部建成,服务能力辐射各乡镇,共烘干粮食12万吨,代加工20万吨、代储存7.5万吨、代销售9.5万吨,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京和米业有限公司也积极响应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对于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公司总经理李文杰介绍说:“公司的产后服务中心建有大型卸粮池、清理塔、烘干机、输粮栈桥、仓储、冷藏等全套设施,可为50万吨优质水稻提供粮食产后服务,实现了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不落地全过程。”

“我们通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开展‘五代’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节粮减损,尤其在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粮食产后服务设施为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种粮效益发挥着巨大作用。”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孙云杰说道。近几年,公司为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经营,首先延伸到产后服务领域,共投入1550万,连续建设了2个全程机械化运行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每小时清理进仓粮食240吨,高效率的原粮处理能力受到售粮者的欢迎,收购系统与公司仓储、加工、销售系统相结合,发挥出强大的“五代”功能。

随着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建成和运行,湖北省粮食产后服务和抗灾避害能力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优质粮食储存品质,增强了农民市场议价能力。2017年以来,湖北省小麦连续遭遇极端天气,受灾严重,水分杂质普遍超标,得益于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大量受灾小麦得到有效烘干和整理,累计减少损失12.7万吨,折合2.24亿元,在有效保障收购入库粮食质量和品质的同时,也最大程度挽回了受灾农民的经济损失,种粮大户、合作社对此赞不绝口。

在明荣家庭农场,目前拥有1366亩土地的陈士明在前两年购买了粮食烘干机、锅炉等设备,建成了两条粮食生产线。“我们农场粮食烘干项目建成后,为农场和周边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烘干后的稻谷差价在0.23元以上,收入也因此增加了。”

安陆市辛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余新安也深深体会到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带来的实惠。“产后中心非常受欢迎,之前人工晾晒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去年建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之后,从田间到入仓,费用降低了50%,劳动强度也降低了。”余新安说。

构建四级联动的监测体系 把好原粮检测关

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与检验把关能力不足、基层粮食质检机构严重缺失,是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前基层粮食部门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今,随着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的推进,这一问题在湖北得到了破解。

“以前我们的质检站设在粮库内,空间狭小、设施陈旧,基本处于停摆状态,更无法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秦忠波说。据他介绍,安陆市成为示范市后,由政府实行全额奖补,建立了独立的质检站,扩建了面积680平米的粮食质检实验室,新购置了3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质检服务,2018年为全市出具检测报告389份。与此同时,还引导企业开展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粮食质量大数据平台,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枣阳市投资400余万元,在枣阳国家粮食储备库新组建了粮食质量检验监测站,副主任梅建峰说:“质检站建好后,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第一道关口把住了,入库粮食的质量安全也就从源头上有了保障。”

与安陆、枣阳一样,湖北省第一批10个示范市县的完善粮食质检机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得到了健全。2018年,仅10个示范县就对稻谷、小麦、油菜籽三大品种的876万亩的粮油收获质量进行了监测,对268万吨入库粮食进行了质量检验。

据湖北省粮食局二级巡视员邱建均介绍,近两年来,湖北省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挥作用”基本原则,注重统筹整合政府公共质检平台、部门质检机构和涉粮企业的粮食质检资源,着力构建省、市、县粮食质检机构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化验室“四级联动”质量检验和监测体系,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设施设备,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运行机制,开展优质粮食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提升粮食质检和服务能力。目前,新建的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大楼已投入使用,并被国家局授予“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华中中心”牌子;再生稻、优质山茶油、优质菜籽油等4个地方标准已立项,“荆楚大地”虾稻米等9个团体标准已发布,“国家稻虾生态种养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2018年国家标准委开展的目标绩效考核,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全省粮食质检体系不断完善。

东风浩荡满眼春。“优粮优产”规模效应逐渐形成,“优粮优购”购销机制逐步建立,“优粮优加”能力规模有效提升,“优粮优销”品牌效应初见成效,“优粮优储”产后服务不断优化。围绕“五优联动”,优质粮食工程正推动着荆楚粮油产业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2019年第4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