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米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实践
2019年10月23日 【字号:

“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重要抓手。为统筹推进“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各项任务开展,笔者对各市小米产业发展基地、加工、营销、品牌、科研等方面开展了调研。

全省小米产业发展现状

谷子种植基本遍布山西全省,2017年种植面积353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总产量80万吨。忻州、朔州、长治、晋城、吕梁等地区种植范围较广,产业发展较好。

(一)龙头企业发展。目前,山西入统企业有99家,2017年产能74万吨,产量43.5万吨,产值34.8亿元,销售额33.6亿元;90家企业有自主品牌;山西省级龙头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著名商标24个,驰名商标3个,“三品一标”认证89家。基地化种植有一定规模,订单农业和土地流转面积达34.6万亩,绿色有机基地达24.6万亩,辐射农户达17.7万户。市场上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小米醋、小米酒、即食性小米粥虽有销售但所占份额不大。90%的企业有自己的直营店或超市专柜,沁州黄在全国有120个直营店(专柜),50个以上的有5家,55%的企业入驻电商平台。

(二)种植品种和技术。全省谷子种植主要品种有晋谷21号、29号、35号、38号、40号等晋谷系列,长生4号、7号、8号、13号等长生系列,以及少部分张杂谷、大白谷、红谷、绿谷。其中晋谷21号从南到北均有种植,范围最广。谷子轮茬种植、精量播种技术成熟,全过程机械化已经实现。龙头企业机械化种植水平在50%以上,部分企业达90%~100%。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地区机械化程度明显较高,如联盟企业鑫霏农业所在的山阴县,机械化达到90%。

(三)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主要包括四彩小米培植、谷籽品种杂交等新品种培育,谷子轻简化栽培、机械化种植、低温加工等技术集成,富硒富锌小米等功能性研究,月子米、谷之爱婴幼儿、中老年米粉、养生茸米、小米醋、谷乳饮料等新产品开发四个方面18项科研成果,对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增加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有极大推动作用。

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

(一)良种更新换代慢。目前,晋谷21号的种植面积占到70%以上,口感好但产量低,张杂等品种产量高但品质有所差别。企业品种选育有一定进展但推广应用范围有限,农户自留上年种子问题突出,品种混杂退化,谷子白发病、黑穗病等病害严重,品质得不到保障。

(二)仓储设施缺乏。谷子生产季节性和集中收购,企业原粮仓储能力不能满足库存需求,企业仓储普通原粮仓较多,低温库、恒温库规模较小,农户散存也是主要形式之一,收购、储存是当前小米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产品结构单一。小米产业精深加工不足,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主要消费方式以熬粥为主,且熬粥与水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小米营养早餐、即食性消费、功能食品等消费市场开发有限,同时,单一化的消费方式反向限制了产业发展。

(四)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开发不强。小米产业链条“中间弱两头散”问题突出,企业经营业务比较单一,对生产端和销售端带动能力有限,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有限。品牌意识薄弱,宣传手段、市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知名品牌少,品牌价值不高。仅以沁县为例,一个县有12个品牌,品牌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

(五)科技和人才投入不足。对于粮食企业来说,科研投入成本较大,企业缺少自身研发团队,与院校合作机制尚未建成,研发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缓慢,现有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谷子系统性研究尚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层面,种植环节操作规范指导性不强,科学性研究缺乏。

形势分析

(一)重大政策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培育特色农业和食品品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办发〔2017〕78号文件,为小米产业提质增效和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018年5月20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山西小米”品牌建设纳入国家局重点支持内容,以及山西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综改示范区、国家标准化试点省、有机旱作农业、山西农谷、功能农业、科技成果等涉农政策,为小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二)地域优势突出。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气候,南北横跨6个纬度,海拔高、光照充足,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形成了适宜各种杂粮生长的地理环境,其中有机旱作的谷子尤为著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山西小米具有绿色、有机,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的天然优势,为优质粮源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市场前景广阔。新时代新的消费结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发生大的变化,小米的功能保健、药食同源价值,十分契合当下人们对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即食性小米粥、婴幼儿米粉、月子米、宝宝米、小米锅巴、小米醋、小米酒等多样化产品,符合市场消费升级的新需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基地化种植初具规模,为高端产品提供了品质保证;机械化种植、加工工艺改进、品种改良、功能性应用等科技集成,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沁州黄“谷之爱”系列、太行明珠即食粥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已有一定基础,市场终端初具影响力,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推进小米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米产业发展,2017年、2018年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的通知》,立足“杂粮纯优势,小米大产业”“山西小米”品牌建设重点推进标准体系、良种繁育、生产基地、质量监测、营销体系、品牌宣传、品牌管理、科技及成果转化、文化挖掘、产业联盟等十项任务。经过一年的探索,“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以小米龙头企业为主体,“抓中间带两头”,筑牢底板,补齐短板,上伸下延,走质量兴米、品牌强米之路的发展思路。

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12351”发展之路,使“好米变名米”。“1”即做强一个产业联盟——“山西小米”产业联盟;“2”即三年内扶持20个左右小米加工龙头企业;“3”即三年内依托龙头企业建设30万亩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每年建设10万亩;“5”即统筹推进“山西小米”生产基地、团体标准、良种繁育、质量监管和追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5个体系建设;“1”即年产优质小米1亿斤。

以打响“山西小米”品牌为核心,实施“32382”营销策略,使“名米卖好价”。“3”即融合“广告宣传+现场活动推介+小米文化开发”三种宣传方式,深入宣传“山西小米”;“2”即拓展线下线上两个营销渠道,线下建立直营店,作为体验式消费和宣传窗口,线上入驻大型电商平台,作为市场开发主渠道,传统营销与新业态互为补充,线上线下融合发展;“3”即开发北京、上海、广州三个重点城市,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引领消费需求,培育新型市场;“8”即开展“山西小米”进军营、超市、社区、医院、月子中心、俱乐部、疗养院、机关食堂“八进”活动,实施精准营销,提升市场份额;“2”即年增加产值20亿元。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2019年第1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