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节粮减损“无形粮田” 产业全链条升级擦亮“中国饭碗”
2025年10月17日 【字号:

10月16日,第45个世界粮食日如约而至。粮食产业不仅关注耕地的“开源”,更要强化粮食产后全过程的“节流”,近年来,一场贯穿于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消费全链条的“节流”变革——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的成色更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在2025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中表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节约粮食、减少损耗是重要方面。

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

节粮减损,第一关在田间地头。

“以前收割靠人工经验,掉穗、漏粮是常事。现在用上新型低损高效联合收获机,能自动调节转速和高度,损失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志强对“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体会深刻。

数据显示,近三年粮食储存、运输、加工环节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一系列节粮减损措施,让这片“无形粮田”正变得愈发肥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走进中央储备粮四川新津直属库有限公司,在巨大的粮仓内形成了一套基于轴流风机缓速保水通风降温工艺。“我们通过仓顶大功率轴流风机实施负压上行通风,并分阶段平衡粮堆内部温差,最终将平均粮温控制在10℃左右。”该库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粮食保管损耗从2022年的0.37%降至2025年的0.12%,还保障了粮食的常储常鲜。”

从传统的“眼看、鼻闻、手摸”,到如今的气调储粮、低温储粮、智能监测,科技赋能下的“绿色仓储”正牢牢守住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中间一站”。

在加工环节,节粮减损意味着从“吃精吃细”向“吃全吃营养”转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曾表示:“过去,过度追求‘精米白面’,导致宝贵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素在加工中大量流失。现在我们倡导适度加工,既保留了营养,又提高了出品率。”

一批龙头企业正率先垂范,通过改进工艺设备,将稻壳、米糠、麦麸等副产物“吃干榨尽”,转化为饲料、燃料或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从“一粒谷”到“一串宝”的全值利用,让每一颗粮食都物尽其用。

全链条的终点是消费端。据估算,我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是节粮减损不可或缺的一环。从餐厅的“小份菜”“半份饭”到食堂的“按需取餐”,从“光盘行动”的深入人心到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实施,节约粮食已从一句口号内化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无形粮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潜节粮减损这一“无形粮田”,通过减少损失和浪费,有效提升了粮食供给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坚实防线。

粮食流通领域各环节的节约减损近年已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介绍,在储存环节,农户储粮损失率约为3%,较10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在运输环节,运输损失率降低至0.8‰。在加工环节,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8%。

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法律制度,如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明确了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节粮减损目标和措施。

这些政策不仅强化了法规标准,还通过财政支持和示范项目,推动节粮减损技术落地生根。例如,在仓储环节,国家鼓励推广智能化和绿色储粮技术,目标是到2030年将储粮损失率控制在更低水平;在加工领域,通过制定适度加工标准,引导企业优化工艺,减少营养流失和原料浪费。

刘焕鑫强调,推动粮食节约减损,要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要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推动粮食节约减损,要在全链条协同上下功夫,坚持系统思维,贯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提高粮食节约减损效能;推动粮食节约减损,要在科技支撑上下功夫,要注重创新驱动和标准引领,加快粮食节约减损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和装备升级步伐;推动粮食节约减损,要在全民参与上下功夫,要强化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爱粮节粮、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推动粮食节约减损,要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上下功夫,要认真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10月16日所在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以“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为主题,在主会场活动现场,一批节粮减损典型案例集中亮相,并向全社会发出粮食安全主题倡议。

来源:中国商报网

来源:粮食和储备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