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举办院士专家粮食科技大讲堂

2016年5月18日上午,国家粮食局在武汉轻工大学举办了院士专家粮食科技大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中国粮油学会首席科学家王瑞元教授级高工,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卞科教授,分别作了“中国传统主食现代化之管见”“为什么玉米被选择?”“我国粮油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全谷物科学加工与发展趋势”的报告。大讲堂由武汉轻工大学刘民钢校长主持。

孙宝国院士以传统主食品现代化报告为主题,简要解读了主食品现代化的概念,分析了洋快餐的侵袭等使中国传统饮食和饮食文化逐渐没落的现状,并援引端午节申遗成为韩国的传统节日来告诫当下要对中国传统主食品加以保护。继而提出传统食品现代化,用现代工艺传承传统食品技艺。他强调,中国传统食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食品现代化要有自信。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用现代科技揭示传统食品的科学奥秘,用高新技术传承传统食品的手工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先传承再创新,先继承再发扬光大,先品,后学,再研究,传统食品现代化循循渐进,由手工到机械化再到自动化智能化。传统食品现代化能提升食品质量,使食品更加营养健康安全。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必将带来餐饮现代化,餐饮现代化与食品现代化也密不可分,相得益彰。主题报告结束后,孙宝国院士耐心为现场听众解疑答惑,从多个方面剖析了“马铃薯主食化的可行性”和“现代食品安全问题”的提问。

岳国君院士主要介绍玉米的深加工和转化。他通过提出玉米是什么、中美玉米生产与利用的区别在哪里、玉米能做什么三个问题来阐述玉米的市场价值及其发展前景。他分析了玉米从主粮品种向工业原料转变的原因:一是玉米产量高,是典型的C4植物且富含丰富的淀粉,脂肪等,是常见的农作物之一;二是玉米还有易分离,易储存等工业原料属性;三是玉米及其副产品价格具有可调控的金融属性。在中美两国 玉米生产与利用的比较中发现:我国玉米虽然产量大,但是工业化程度却不高;应向美国学习,充分利用玉米的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些玉米的 可发展途径:玉米基化工原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利用玉米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玉米产业潜力;工业发酵利用玉米生产氨基酸,酶制剂,为三大合成材料提供原料;可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多元醇,有机酸,塑化剂,食品添加剂等。岳国君院士最后建议国家应抓住此次机会,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兴盛发展。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教授通过粮食储藏应用技术、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饲料加工装备、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与技术、发酵面食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粮油科学技术的现状做了详细的报告,并从国内外研究进展上加以比较,提出国内研究存在的差距:高端人才缺乏、学科建设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协作体制不健全;科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平台缺乏。王教授结合粮油科学技术的实际,提出了今后五年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发重点:粮食储藏方面需研究新型粮食储藏模式和技术,减损降耗保质增效组合优化工艺技术;提高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和开发营养均衡、适口风味的全谷物产品,发展粮食加工副产物新技术;油脂加工应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油脂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需渐成体系;发展粮食物流集成与系统化;加强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加快粮食产业现代化。

卞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从全谷物的定义,优势和全谷物的加工以及全谷物的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讲述全谷物的科技发展方向。他特别指出,谷物颗粒中的大部分生物活性化合物大都存在于传统磨粉工艺分离出的麸皮和胚中。特殊的营养素包括高浓度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高含量的碱性氨基酸、脂质中高含量的生育酚,还有大量的植物化合物。这些植物化合物包括一些在植物食品中常见的如植酸和酚类化合物,还有一些谷物所特有的如燕麦生物碱和燕麦酸,而这些植物素就是全谷物食品具有抗氧化性的原因。在理论论证过后,卞教授又展示了详实的实验数据,如糙米粉和全麦粉的黏度特性、全麦粉原料与其他原料的真菌毒素、重金属、农残三个方面的含量对比,进一步从口感、烹饪时长以及安全性的角度证实了全谷物的发展优势。在谈及谷物加工科技如何发展时,卞教授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提供了切实的建议。最后,卞教授客观地描述了谷物加工科技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同时表示,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应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从儿童抓起;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紧密结合;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起来;将产品开发集中在全谷物中国传统食品上。

湖北省粮食局、武汉轻工大学的主要负责同志、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中国粮油学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及相关科研单位、企业的有关同志、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的在校学生等约1000人参加了科技讲座活动。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