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无形良田” 守好“大国粮仓”
2022年10月21日 【字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这件事,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丰收有关,还与一块“无形良田”密不可分。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从田间到餐桌,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损失浪费问题也值得关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保障粮食安全,须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节粮减损无异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近年来,我国围绕粮食收获、收购、储存等环节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耕好“无形良田”,守好“大国粮仓”。

收割:丰收从“在田”到“在手”

金秋时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岿美山镇羊陂村的千亩稻田涌起层层稻浪,几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茬茬水稻被卷入收割机脱粒处理,不一会儿,收割机的“肚”里便装满了稻谷,并运送到机耕道上的运输车里。“大型农机在手,收获不愁。”农户黄朋翔告诉记者,大型收割机一天能收50多亩水稻,3天就能让自家的水稻颗粒归仓。

丰收时节,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动人的交响乐,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大江南北随处可见。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今年“三夏”小麦机收,全国投入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5万台,参与跨区作业的有25万台。

机械化对节粮减损有多重要?一组数据足够有说服力——去年,各地小麦机收损失率比往年普遍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25亿斤粮食。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8.63亿亩、完成66%,进度同比快2.1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此前的通知显示,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小麦机播率超过93%,油菜种植及马铃薯、花生、棉花、甘蔗等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收购:做好粮食产后“护理”

山东省齐河县种粮大户潘尚振如今再也不用担心麦收完碰上阴雨天了。“去年夏粮集中收购那会儿正好赶上雨季,我把3万多斤小麦第一时间拉到附近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晒干、扬净、入仓,人家那里设备先进、管理也先进,储粮省力又省心。”潘尚振说,以前不仅担心阴雨天粮食会被淋坏,家里还缺储存设备,老鼠、害虫加上霉变,每亩地要损失几十公斤小麦。现在,县里建了好几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解决了存粮的难题。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通俗点说,就是提供粮食产后“护理”服务,即为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清理、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打通农民售粮“最后一公里”,推动农户存粮从“路边晾晒、自然风干”向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服务转变。以安徽为例,目前,安徽建设的31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累计清理、烘干粮食700多万吨,助农减损28.7万吨。

在全国,这样的效益更可放大去看。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2017年至2020年,我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近215亿元,带动投资600多亿元,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400多个,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全面提升1500多个粮食质检机构功能,5万吨以上产粮县监测覆盖面提高到60%;直接带动优质粮食增加超过5000万吨。

“自2007年起,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我们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结合地方扩建、自建和农户自购等情况,全国建设农户储粮装具总规模近1000万套,有效减少了农户储粮环节损失。近两年,结合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安排建设适用的农户科学储粮仓近60万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仓储:粮食住上“智能空调房”

5个存放着近3万吨玉米、小麦的粮库,需要几个工作人员管理?在中央储备粮沧州直属库有限公司献县分公司,答案是4个。“现在都智能化了,粮仓内、粮堆内部都安装有温度表、湿度表、传感器等,各项数据通过传感系统传输到控制室,电脑对数据汇总分析,有异常就会发出预警。”中央储备粮沧州直属库有限公司献县分公司负责人李卫祥说,此外,内环流控温系统可以让粮食“住在智能空调房”,实现低温准低温储藏。

“大国粮仓”的科技力量不只体现在“空调房”上。氮气等低氧气调储粮技术,可以减少粮堆中的氧气含量,杀灭储粮害虫及虫卵,防止储粮霉变生虫,降低粮食损耗,应用规模已达3500万吨以上;粮食储藏横向通风新工艺、横向负压谷冷通风新工艺、粮食循环和连续控速干燥工艺及控制系统,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减损效果明显……

曾经,由于仓储设施、技术和装备的落后,虫害、霉变、发热、结露等问题造成储粮损失惊人。目前,我国储粮技术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国有粮食储备库已基本普及应用了‘四合一’储粮技术,即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技术。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动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升级粮仓气密、隔热等性能,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构建粮食仓储‘控温控湿保质保鲜、长储长新提质增效’的新发展格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广泛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推广粮食“四散化”运输和应用气调、低温储粮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储备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

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守好“大国粮仓”,今天,放眼孕育丰收的广袤大地,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不断增强!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5日 10版)

来源: